教师园地
标题
资讯分类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
量子物理启示录

量子物理启示录

  • 分类:格物致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12-27 11:39
  • 访问量:5

【概要描述】到了19世纪末,整个“物理学”大厦已经接近完工。牛顿力学控制着一切人们所知的现象,历经风雨而不倒。从天上的行星到地上的石块,无一不毕恭毕敬地,遵循着它的王国所制定的律法。

量子物理启示录

【概要描述】到了19世纪末,整个“物理学”大厦已经接近完工。牛顿力学控制着一切人们所知的现象,历经风雨而不倒。从天上的行星到地上的石块,无一不毕恭毕敬地,遵循着它的王国所制定的律法。

  • 分类:格物致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12-27
  • 访问量:5
详情

 

教师园地

 

到了19世纪末,整个“物理学”大厦已经接近完工。

牛顿力学控制着一切人们所知的现象,历经风雨而不倒。从天上的行星到地上的石块,无一不毕恭毕敬地,遵循着它的王国所制定的律法。

电磁学方面,麦克斯韦的方程组完美得让人窒息,每一个科学家都陶醉其中。

热力学方面,三大定律已经建立,分子运动论和统计热力学也被成功建立起来了。

这三者,彼此相符而互相融合,一起构筑成了一座华丽而雄伟的物理学殿堂。

人们终于可以相信,上帝造物的奥秘已经被他们完全掌握了,再没有遗漏的地方。

然而,在这万里晴空之中,却隐隐飘来了两朵乌云。

(一)乌云

1900年的一次演讲中,银发苍髯的开尔文说:

“动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形式。但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遮蔽,显得黯然失色了……”

第一朵乌云,是一个失败的实验。

原来,人们不能理解,光作为一种波,如何在真空中传播,就像声波无法离开空气传播一样。于是科学家们猜想,整个宇宙中可能充斥着一种绝对静止的物质——以太。它是光波的介质,也是所有天体运动的参考系。那么,地球在“以太”中公转,就相当于一艘船在高速行驶,迎面会吹来强烈的“以太风”。

迈克尔逊和莫雷两人,实施了当时最精密的实验,想测出这个以太风相对速度。结果却让他们失望无比:没有发现以太的任何蛛丝马迹,甚至连误差的余地都没有

这直接否定了经典物理的“绝对时空”观。而“绝对时空”是支撑经典物理学大厦的梁柱。

第二朵乌云,指的是能量辐射实验和理论不一致

我们知道,所有的物体都会吸收和辐射能量(没错,包括你的身体)。

有一个难题是,辐射能量和温度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尴尬的是,有两个物理学家维恩和瑞利,分别推导出两个公式:维恩的公式适用于短波区域,瑞利的公式适用于长波区域。就像你有两套衣服,其中一套运动服,上衣合身,但是裤子太长,另一套西装,裤子倒是合适了,上衣又小得穿不上了。它们风格又不搭,没法用运动服的上衣去配西裤。

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两朵不起眼的乌云,给世界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并引发可怕的大火和洪水。曾经以为已经尽善尽美的繁华殿堂,将被彻底摧毁

第一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彻底否决了“绝对时空观”。

第二朵乌云,最终导致了量子物理革命的爆发,其中展现出的“自由意志”、真随机等特性,将彻底颠覆人们的世界观。

(二)不连续

面对第二朵乌云,一个38岁的年轻物理学家普朗克,决定解决这个“能量辐射分布规律”的问题。

在耗费了6年时光仍然一无所获之后的某一天,他盯着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目光呆滞:

算了,先不管它们的前提假定和推导原理了,我先用纯粹的数学方法把它们拼凑到一块吧!

几天后,他终于把公式拼成了这个鬼样子:

 

教师园地
 

经过与实验数据比较,这个公式在每个波段里都完全正确!运动服和西装组合成了完美的混搭风!

他在迷宫中摸索了6年,终于误打误撞地找到了出口。

但是此刻,他并不知道这个神秘的公式背后,究竟代表着什么样的物理意义!

他发现,要想使得这个公式成立,就必须假定:

能量在辐射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

如果你的中学老师告诉你:

一辆小车沿直线从A点行驶到B点,却不经过两点之间的C点。你一定感到不可思议,这特么太违反直觉了。

 

教师园地

 

 

平滑性”和“连续性”,是微积分和经典物理的根本基础。普朗克的论断,对传统物理学无疑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大地震开始了。

这种一份一份的能量团,是最小的基本单位,能量只能以这个单位一份一份地发出,而不能出现半个单位或1/4单位的情况。这种能量团,被称为能量子,即“量子”。

量子的大小是:

E=hv v是频率,h是普朗克常数)

量子物理启示录

并推算出世界上最小的长度:

量子物理启示录

和最短的时间:

量子物理启示录

没有比这更短的长度和时间了!这是分割的极限。

从此以后,物理学进入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奇幻世界,它所有的图像都显得怪异和不理性,像是爱丽丝梦中的仙境。

(三)万物皆波

1924年,法国一个名叫德布罗意的博士生即将毕业。

他在毕业论文中,把相对论的那个著名公式E=mc²,和量子基本方程E=hv结合起来,变成了:

mc²=E=hv

所以

v=mc²/h

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

原子中的电子,一定具有一个内禀的频率——电子就是一个波,而不是什么实物微粒。

在德布罗意的毕业答辩中,答辩委员会的大咖们都被这个结论震住了:

“这些波能用怎样的实验来证实呢?”

“先生,用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实验,应该就可以看到我所说的波动效应。”

两年之后,美国的戴维逊通过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被镍块散射的电子,其行为和X射线衍射一模一样!

 

教师园地

 

随后,更多的实验数据出来,都和德布罗意的预言吻合得天衣无缝。各种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电子,是一种波

这意味着,其它基本粒子,也都是波。桌子、椅子、地球,你我全都是波?

照理说,只要让我们亲眼看一看电子的样子,一切便真相大白了。

“能否制造出高倍显微镜,让我们直接看到电子的样子?”

“对不起,这是不可能的。眼睛能看到某种东西,是因为光子撞到那个东西之后反弹进了我们眼睛里。可是当一个光子去撞向电子的时候,因为他们质量相似,就会把电子给撞飞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四)观测决定论

很久之前,托马斯·杨发明了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让光通过竖着的两条狭缝,会在屏幕上打出干涉条纹来。

 

教师园地
 

 

现在让一个电子也通过两条狭缝,竟然也是一样的效果(电子的波动性)。

 

教师园地
 

 

更神奇的是,当我们在双缝前安装一个探测仪器,想看看这个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干涉条纹就不见了!而是只打出一个亮点。好像它知道是否有人在窥探它,而它只在没有人看时才愿意表现出波动性来。

 

教师园地

 

这被称为量子态的坍缩。

有人怀疑,是不是因为仪器本身的辐射干扰到了电子?

至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变种的双缝实验,包括把仪器放在双缝后面,甚至不用仪器、只靠推理的实验:

一次产生一个光子对,根据动量守恒原则,只要观测往反方向飞去的光子就可以推知飞向屏幕的那颗光子是穿过哪道狭缝,如此就完全没有观测双狭缝这边,总不会有干扰了吧!结果还是会消弭干涉条纹!各种变种的双缝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粒子会与自身产生干涉作用,但一旦你想查明它的走向,干涉现象就会消失。

事情似乎是这样的:

当我们闭上眼睛不去看它,它就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电子,而是像幽灵一样,按照波函数向四周散发开去,它虚无缥缈,没有实体,就像浸润开的水彩画,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的柴郡猫。但是当你一睁开眼睛,所有的幻影都消失了,电子波在瞬间坍缩成一个小点,随机出现在某处。

这就是物理世界中最荒唐的“观测者效应”。

“为什么人的观测会影响电子的状态?”

“因为人的意识,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引起电子状态的坍缩。”

“亲爱的,意识是什么?在智能生物出现之前,整个宇宙都没人观测,那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也没有上帝观测的话,那应该是天地一片混沌,处于弥散状态……”

“天哪,简直一派胡言!你这是科学的精神吗?!”

“可能是你给‘科学’下了狭隘的定义……”

(五)真随机

前面说到,当有人观测电子时,它的状态就坍缩为一个具体的粒子,随机地打在屏幕的某一处。

这里的随机,是真正的随机。

在平时肉眼可见的范围内,并没有真正的随机(其实是有的,比如风和水的流动,它们宏观上的随机也来源于量子的随机)。

当你掷骰子时,在骰子被抛出的那一刻,它的点数是被注定的。只要告诉我它的质量、体积、形状、摩擦系数、和地面的距离、所处的经纬度、风速、桌面的质地、初速度,告诉我一切所需的情报,只要我拥有足够的运算能力,就可以毫不迟疑地告诉你,这个骰子将会掷出几点来。

大科学家拉普拉斯在用牛顿方程计算出了行星轨道后,把它展示给拿破仑看。拿破仑问道:

“在你的理论中,上帝在哪儿呢?”

“陛下,我的理论不需要这个假设。”

科学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这应该是科学最荣耀的时刻了。

拉普拉斯想象:

假如有一个大智者,他能够了解在某一时刻,这个宇宙所有分子的运动情况的话,那么他就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推演,从而得出宇宙在任意时刻的状态。对于这样的智者来说,没有什么过去和未来的区别,一切都历历在目。宇宙从它诞生的那一刹那开始,就坠入了预定的轨道,严格地按照物理定律发展,没有任何岔路可走。

就像你出手投篮,这究竟是一个三分球,还是打中篮筐弹出,还是一个三不沾,都在出手的一刹那决定了。

世上本无随机。

在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用random函数来生成的随机数,也是伪随机。它常见的方法是结合时间、CPU温度,再辅以复杂的算法,得到一个看似随机的数。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随机呢?

真正的随机,意味着它自己会动——它有自主决定如何运动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说:当一个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可是我们看,当射出一个电子的时候,它的位置是随机的(当然整体符合波函数概率)。也就是说在射出的过程中,在没有横向外力的情况下,它自我改变了运动轨迹。

就像你临时做出的决定,或者一时的冲动。

事实真相,无非有两个可能:有随机,或者没有随机。我们分别顺着这两个逻辑推导下去,会有什么结果?

没有随机

所有运动都有前因后果

一直往前追溯,最初的“原因”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

一直往后推演,所有粒子的未来命运都已被注定

人类大脑也是由一堆粒子组成的

所以意识(含潜意识)也是被注定的

所以你的思考、行为、命运全都是注定的。总之,未来的一切已经注定。

是的,这种被注定的感觉,是让人绝望的!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第10^-43秒出现了引力,第10^-35秒产生了夸克,第10^-12秒产生了质子、中子和电子。大爆炸后0.1秒,温度降到约300亿度,30万年后出现了星系,第92亿年产生了地球,直到第106亿年的某天某时某秒,有机分子在注定的闪电和宇宙射线中诞生,它们碰撞、融合、裂解了139911005次之后,一根分子链颤抖着复制出另一根完全相同的分子链——生命开始了……

而这一切,时间节点都是注定的,分毫不差。

难道,唯物主义者更应该相信宿命论? !

另一条逻辑链呢?

有随机

意味着粒子自己会动

生命的自由意志,以及宇宙的第一推动力的来源,似乎得到了解释

这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随机成份,但是却在整体上符合统计学概率(犹如电子的分布符合波函数概率)

市场、股价、房价、人的行为等,可作框架性预测,却不可能精确预测(所以,预测某人在某一天会遇到什么事、预测具体的政治事件、预测股市某一天到达什么点位,都是不可能的)。

本来,逻辑是这样的: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源于心理学问题;

所有心理学问题都是神经生化问题;

所有生化问题都是物理问题——力学解释一切。

物理定律本来应该全部适用于人类社会才对。

可是,这个力学的链条,到了人脑这里,出现了巨大的隔离墙,导致后面整个社会的行为都和原始的物理定律相隔绝了。

人脑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六)不可测量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一场量子物理实验中,得出一个举世震惊的结果:

人类无法同时获得一个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或者说,能量和时间)。

动量测得越精确,位置就越模糊,位置越精确,动量就越模糊。

而且这并不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是源于理论上的不可能。公式如下:

Δ× Δt > h

E为能量,t为时间。能量E测得越准确,时刻t就越模糊;反过来,时刻t越精确,能量E就开始大规模地起伏不定。这种能量完全是凭空出现的,宇宙真空中无时无刻不在沸腾着,到处有神秘的能量产生却又在极短时间内消失。

——这个时间是如此之短,使得能量守恒定律在整体上仍然得以维持。

悲哀啊,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一个粒子的全部信息!那么,人类就永远不可能掌握世界的全部信息。

仿佛在这里,上帝划出了一片禁区,标牌上写着:前方禁止通行

一直以来,人们幻想能制造一款机器——读脑仪,戴在头上,就能像读取U盘一样读取人脑里面的想法。你一想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别人立马就能知道。

 

教师园地
 

这种“读脑仪”究竟能不能制造出来?

目前的神经科学,只知道神经系统的信号,是由神经元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来传导电流的。至于电流是如何携带信息的,这种更微观的机制则无甚进展。

可以猜想,思维和意识的物质载体,不可能是细胞级别的(神经元),也不可能是大分子级别的(蛋白质和核酸)。

因为,虽然人脑的神经元数量在10^11级别,但仍不足以记忆、处理、思考无以计数的信息“比特”。

思维和意识的物质载体,极有可能是量子级别的。

而我们又无法获得一个粒子的全部信息,那么:

“读脑仪”这种机器,就是不可能发明的(马斯克开发的“脑机接口”,恐怕难以如愿)。

“意识”无法被读取。

上图中,是实验室中一种类似的机器,它能读取到的信息,仅仅是大脑不同区域电信号的强弱,非常笼统,就像通过测量一本书的厚度来猜测它的内容一样。

(七)结语

量子理论会是“终极真相”吗?很可能不是。至少紧随其后的超弦理论和M理论,又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升级了好几个段位。

不过,后者相对于前者,不是否定和颠覆,而是包含和升级。

量子理论已经成了科学的基础,已经被实验和实践证实了N遍。目之所及,芯片、激光、量子通信、核能、分子生物学无一不用到量子理论。

我们将以它作为基础假设,展开经济学推论

经济学是被“大脑之墙”隔离在物理定律之后的“社会定律”。

人的生物学与物理学基础,是决定“经济学的大是大非问题”的前提。

比如,经济学中讲的效用,以及口味偏好,究竟有没有办法测量?

究竟有没有一种经济制度,利用计算机的强大算力,能统计所有人的全部需求?

有没有可能实现绝对的信息对称?

贫富分化的根源是社会制度还是天资不公?

愚民政策是可持续的吗?

自然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经济学,将在这里相遇。

logo

电话:0851-33253341

邮箱:gzasyz@163.com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金匮街49号

版权所有: 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 2009-2020 备案编号:黔ICP备16006595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贵阳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