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做好预防 中小学生溺水工作的通知 2022-07-29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审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九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2-07-29
- 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通报有关情况 汪洋王沪宁韩正出席 2022-07-29
- 习近平在参观“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时强调 再接再厉 锐意进取 埋头苦干 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2022-07-29
- 中央军委举行颁授“八一勋章”和荣誉称号仪式 习近平向“八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和证书 向获得荣誉称号的单位颁授荣誉奖旗 2022-07-30
- 习近平: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2022-07-29
-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开展第25届全国推广 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 2022-07-28
-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 2022-07-28


最新动态
懂了不等于会了,会了不等于对了——避免教学中的认识误区
一、不要认为老师教了,学生就学了;
老师的“教”,不等于学生的“学”。老师“教”的好,并不等于学生一定“学”的好。老师“教”什么,“教”多少;学生是否“学”了,又“学”了多少。因此,教学要重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学的怎么样,代表了教学的效果怎么样。
二、不要认为学生学了,知识就会了;
学生“学”,与学生“会”之间还有距离。例如,学生学了乘法口诀,到会背乘法口诀,再到会用乘法口诀,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对口诀形成条件反射的。
三、不要认为学生会了,题就能做了;
学生会背知识点、会背公式、定理,并不代表学生就能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问题。
四、不要认为学生做了,就能做对了;
即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也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答案。可能因为非智力性因素,某一步或某一个书写出错,导致题目没有最终获得正确的、完整的答案。
五、不要认为老师批了,学生就改了;
老师批改作业,批只是开头,起到检查和判断准确与错误的作用。作业批改后,如果学生不将错题进行订正、归因,老师的批改就是无用功,改与不改一个样。
六、不要认为学生改了,就掌握好了;
对于错题,学生如果仅仅满足于订正,不在同学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查找原因,弥补盲点,并进行举一反三,反复练习。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可能依然出错。因为,没有形成深刻记忆或者是达到条件反射一样熟练程度的知识点。一次出错,二次仍然出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为“病根”未除。
七、不要认为掌握好了,就能考好了;
平时题目做得好,并不代表考试就能考好。因为考试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规定题量。在同等条件下,解题速度及其准确率,影响了考试的最终结果。单位时间完成的题量少,甚至做不完,做了的得分率又不高,均会导致考试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八、不要认为一次考好,就次次考好。
某次考试可能是小范围、单个的知识点,知识跨度、难度可能较小。或者是刚好这一部分学的扎实,感兴趣,是自己的思维长处,因此在考试中处于优势。并不代表,下次考试依然,符合“自己”的口味,有可能题题都是“刺猬”,难以下手,从而导致考试失利。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影响因素,导致自己的情绪不稳定,发挥失常,从而出现考砸了的,这种情况,学生身上频频出现。黑马也有,失常者也比比皆是。怎么样才能出现考场上的常胜将军呢?
1、苦练基本功。把简单的题目做到极致,形成条件反射;
2、找漏洞,补缺口。考试之所以丢分。主要原因是知识存在漏洞,因此,在平时要着重补缺口,把自己反复出错的题目,通过强化训练,形成永久性的牢固记忆。不仅仅是会做了,而是要定期强化、巩固,把错误的“记下来”,做到下次遇到,就能自觉地、下意识地去规避,这样才能不再次犯错。
3、做到内心强大,抗干扰,保持平常心,不刻意追求名次、绝对分的高低。而要在乎的是,自己是否此次有进步,上次错的这次不错了;这次又暴露了哪些新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补救。知道自己的所得,更知道自己的所失,进步就是必然的。知所失比知所得更重要。